1. 生活知識+
  2. 生活竅門
  3. 生活常識

辣評丨我看華風展

  • alphaP

  • 03-03

14876393318569.jpg

▲蔣宜璋藏品丨真柏丨高88cm


14876393311036.jpg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4876393323395.png14876393334099.jpg望春風翁清溪 -台灣爵士音樂 Jazz Walk14876393348456.png


我看華風展



文丨李新  攝丨[韓]金世元 等


「華風展」是台灣盆栽界每年舉辦一次的重要展事,迄今已走過20多個年頭,是一個被公認代表了全島最高水準的盆栽盛會。第「20屆華風盆栽展」於2015年10月份在台灣彰化縣溪州鄉舉辦,此次展會的組織者與業內權威人士,都對該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無論展會整體還是參展作品本身的品質,「相較以往都有很大的提升」。


14876393341391.jpg

▲王豐銓藏品丨黃槿


14876393358473.jpg

▲遊振乾藏品


14876393354809.jpg

▲王豐銓藏品丨黃槿


14876393364689.jpg

▲陳文俊藏品


14876393363566.jpg

▲林光雄藏品丨福建茶


14876393365545.jpg

▲蘇文宏藏品丨番石榴


14876393374540.jpg

▲徐榮昌藏品丨象牙木



14876393371387.jpg

▲鄧福琦藏品丨壽娘子



14876393388475.jpg

▲遊振乾藏品丨赤鬆



自2016年起,大陸所有的盆景媒體(紙媒與網路)均相繼對這個展會進行了報道,且濃墨重彩,精心展示,從而使我們對這個展會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直觀、清晰的認識。下面,以此為據,我想針對當前台灣盆景的發展,談談自己的看法。


14876393381283.jpg

1487639339380.jpg

14876393392282.jpg

148763933985.jpg

14876393393054.jpg


在切入正題之前,我還想說一下對台灣盆景的印象,以及她對我影響。記得剛對盆景感興趣時,除了嶺南盆景給我以強大吸引外,日本與台灣的作品也讓我腦洞大開。20多年前,我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還不像現在這麼迅速,物質積累也遠較今日落後,而這兩個區域的盆景作品,製作精良,養護精湛,盆器上乘,幾架考究,攝影精美,在「物質」層面明顯與國內盆景拉開距離,所以非常吸引我的目光,幾乎,隻要刊物上出現這兩個區域的盆景作品,我都會反覆欣賞,認真揣摩,並認為他們的普遍水準在中國大陸之上。


1487639340825.jpg

14876393403873.jpg

1487639340663.jpg

14876393402226.jpg

14876393413037.jpg


就整體論,當時這三個地區在我心裡的排序是,日本第一,台灣第二,中國大陸第三。


14876393419658.jpg

14876393413430.jpg

1487639341866.jpg

14876393427214.jpg

14876393429070.jpg


我自己的習作遠未成熟(即便成熟也不足論),但是在枝條取捨以及造型風範上,已經深受這兩個地區的影響:以豐厚、細密為主,因為我覺得,這樣更近於自然風貌。


14876393423914.jpg

14876393431435.jpg

1487639343203.jpg

14876393435708.jpg

14876393439392.jpg


然而二十多年看下來,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盆景與經濟發展幾乎同步,迅速崛起,無論數量還是品質,都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到目前為止,仍舊呈上升態勢。而與此同時,我眼見日本與台灣的盆景發展放緩,乃至於停滯不前(日本盆景的式微尤為顯著),所以現在,中國大陸盆景的發展已呈反超之勢。當然,在養護技術、製作細節、年功、盆齡等方面,我們仍與這兩個地區存有不小距離,但是在造型風格的多樣性和藝術水準製高點的佔領上,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積累了足夠自信。


14876393444471.jpg

1487639344271.jpg

14876393442431.jpg

1487639344690.jpg

14876393456405.jpg


同時,歷經二十年時光,我也由一個滿目新奇的初學者,變成了稍具經驗的盆景人——在環境和個體都已發生改變的基礎上,再來反觀台灣盆景,感受當然會有不同。


14876393451572.jpg

1487639346329.jpg

14876393471264.jpg

14876393482971.jpg

14876393483445.jpg


最真實的感受是,看完刊物上登載的「華風展」所有作品後,我感到了失望,不客氣的說,無一佳作。僅就此次展覽而言(一個展會當然不能代表全台灣,但具一定代表性當無疑義),我以為,目前的台灣盆景,已淪為地道的手工藝品,走入了模式化加工、製作軌道,與藝術精神背道而馳,去大自然也愈來愈遠。


14876393484166.jpg

14876393482392.jpg

14876393491651.jpg

14876393499316.jpg

14876393492882.jpg


我這麼說不是嘩眾取寵,故作驚人之語,也不是有意「顛覆」、「挑戰」,去製造什麼吸引眼球的話題,而是平心靜氣,以作品為據,與島內、外盆景人坦誠交流。


14876393506120.jpg

14876393508923.jpg

14876393505696.jpg

14876393517324.jpg


不妨以這次展會的獲獎作品為例,作一解析。

首先從展會桂冠上的明珠——獲得「華風獎」的《真柏》開始吧。「華風獎」是該展最高榮譽,能夠技壓群雄、贏得評委一致認可當然具有不凡實力。的確,這件作品就樁材形態言,富於變化,扭曲跌宕,滄桑遒勁;就色彩言,紅褐色水線與雪白舍利相映成趣,對比鮮明,再兼以濃綠健旺的葉片環繞其間,鮮亮緊簇的苔蘚烘托其下,愈發顯得生機勃勃,亮人眼目。然而在我看來,它不過是一棵工藝複雜、頗有氣勢的盆植而已,除了讓人讚歎它精良的製作工藝和精細的養護手段外,餘者,無可告美。


14876393516011.jpg

▲蔣宜璋藏品丨真柏


既然那麼多張口閉口說「盆景藝術」,那麼,我就從「藝術」的角度作推敲。

其一,我看到此作的第一觀感是頭重腳輕,比例失衡。作為樁材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狀似饅頭的冠頂以分量的絕對優勢俯壓在盆器的偏左部位,其中副冠完全偏出盆外偌大距離,這就對樁材的底部形態的分量提出了挑戰,看其能否對它們實現掌控與製衡。而這件作品的樁材底部,也就是一件作品中最重要的根盤與隆基部分,水線的分量極少,僅有一根單薄的水線,再兼以右下的數條細根,與上半部分健壯的枝幹、繁茂的葉片形成了鮮明反差,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對比懸殊,有不負重荷之感。尤其是,在白色舍利的托映下,底部紅褐色水線與細根愈發凸顯、跳躍,甚至脫離,這幾根細瘦的水線似在努力擎舉上面那些粗壯繁茂的枝幹與樹葉,看久了,替它們「累得慌」。固然,根盤與隆基還有相當體量的舍利在支撐,然眾所周知,在盆景造型的虛實劃分上,相對於不具生命的枯乾,水線(枝葉)為實,舍利為虛——此作下部空虛,上部滿實,故而,虛不勝實,頭重腳輕。

其二,由於中部枝幹與葉片的堆砌以及向左下強行伸展,形成壅塞和屈抑,毫無協調美感可言。因為對此作滿懷質疑,我將它拍下來發給一位信得過的朋友,先不表態,看他反應。他回話:東西固然精良,也頗費心機,不容小視,但兩個「饅頭頂」讓人不舒服,要是把左邊那個「小饅頭」去掉,效果會比現在好。我隨即用手一遮,果然,清爽利落了很多,過滿過實的感覺馬上扭轉,雖失去一些氣勢,厚實感也隨之遞減,但重心卻因此穩定,比例也更加均衡。其實,說它重心失衡略有委屈它,因為右上的舍利與那簇小葉團也在對其牽拉、掣肘,奈何力不勝強,仍不能挽回大勢。

其三,既然「舍利」在這件作品中佔據了相當分量,那麼,就應該讓它細膩的紋理和絲綢般的質感得以凸顯,為其加分,可是相反,這些特質都被厚厚的石硫合劑完全掩蓋了,看上去粉乎乎白膩膩,稀鬆發軟,老態有所增加,可也因此蒼白空疏,缺少層次感。其中,最為嚴重的「弊病」,即是根盤部位的枯乾,給人以「朽爛」之感。與此映照,李仲鴻先生在展會上所做表演的那棵真柏,其舍利干塑造就紋理清晰,流暢堅實,同為「舍利干」,它們的高下之判,一目了然。

其四,右面那個小葉團突兀孤立,生硬呆板。不妨將左面所有枝葉用手或紙張遮住,看這簇葉團與整個樹榦的關係是否諧合、融洽。很顯然,這一團綠葉仿若天外來客,與樁材主體缺乏有機聯繫,就是那麼一團塊綠葉,生硬貼在了樹榦旁。不要小看這一細節,由小窺大,此一小節,便可映出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

因為這件作品是頭獎,關乎所有評委的眼光和整個展會的分量,所以也就用了較大篇幅推敲。對其他幾件獲獎作品,下面簡略析之,點到為止。


1487639351111.jpg

▲遊振乾藏品丨毛樸


排在「逸品獎」首位的《毛樸》,當為此展「亞軍」。該作樁體健碩,矗然直立,是典型的大樹型格。這件作品從根腳至樹梢,過度自然,收尖漸變,枝法細膩,逐級鋪展,繁密中顯骨架,細膩中見錯落,層次豐富、清晰,繁密與爽明的矛盾,在這得到了較好統一,讓人不禁為其深厚的造型功力和精勤的養護水平道一聲贊。但是,使我不能感到滿意的,是該作樁體的線條走勢以及部分枝幹的形態塑造。主幹從根至梢的線條不舒服,頂枝根部與樹樁主幹的銜接不連貫,有所偏離且彆扭,部分枝幹粗重、擁塞、呆拙……這件作品,既不能讓我感受到「力」,也沒能充分傳達「美」,隻是展現了製作的耐心與精細。看著它圓滾、肥厚、乾淨的樹身與枝條,有那麼一瞬,我甚至想起了一道菜肴:鳳爪。


14876393529790.jpg

▲黃英富藏品


獲得「季軍」的是一組小品組合。台灣盆景讓人讚歎的養功在那些小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無論多麼小的盆缽,作者都能把其內的植物養得肥厚鮮亮,鬱鬱勃勃,且一絲不苟,塑造入微。但是,這些小品都是以一種豐滿壅塞的形態出現,組與組之間,樣貌雷同,絕少差異,看一組與看十組的感受幾乎是一樣的,看多了,心中難免發悶。且不說作品之間的雷同,僅就這一組作品的局部分析,也使人懷疑它的「藝術性」。第二行左面與下部居中的這兩件,就是兩簇圓滾綠葉糰子,被稍微切開幾道縫,細節不耐品咂,整體形態也拙笨難看,而且,諸如此類的表現幾乎充斥了每一組小品里,至少我看了,連連搖頭。


14876393522583.jpg

▲洪德茂藏品丨壽娘子


這樣的問題不唯出現在小品中,幾乎,所有的大中型作品,都有此弊。再舉一例,「逸品獎」中的那件《壽娘子》(洪德茂先生收藏)。頂部,是刀切一樣整齊劃一的外輪廓線,中間,被機械切割成若干條塊,其油亮的葉片和潔凈的樹榦,再加如此規整的造型,像極了一盆仿綠色植物的塑料模擬製品。其實,這件作品在獲獎作品中還算較為上眼的,在藏露、虛實、渾實與靈動的對比處理上,也頗見功力和巧思——即便「模擬」,其「工藝性」也是比較高的。



14876393521633.jpg

▲謝文虎藏品丨櫸樹


還有謝文虎先生收藏的《櫸樹》,也較為搶眼,在所有獲獎及刊載作品中,是「自然性」最高的一件,既細膩繁密,又自然鬆弛,但再怎麼自然,也不過樣態尋常的一株樹木而已,干身線條缺乏骨力,整體構成也顯平庸,不見神采與個性。

具體的「作品分析」就到這裡吧,否則,如此絮叨下去,會將所有參展人得罪光。不過,以上言語即足以激起台灣同道的「公憤」。這不由讓我想起了當年李國安先生對大陸盆景的批評來。他以為當時的大陸盆景多滄桑與淒涼,呈現出的是「病態美」。而今的我,與之相反,以為今日的台灣盆景,更多為「富態病」。


14876393539530.jpg


所謂「富態病」,即是上面提及的養護精細、製作精湛、配器精良、攝影精美,但凡涉及物質層面的這一切,都很完善,唯獨,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藝術性。這個「藝術性」首先體現在對自然的表現上,看作品能否將大自然的形貌、精神充分表達、呈現出來,同時,作者的個性、情感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釋放傳達,從而,使觀者在欣賞具有典型意義自然美的同時,領略作者獨特的體悟與情懷。

而對自然的體悟與表達愈是恰切、充分,作者的感受愈是獨特、強烈,觀看者所受到的感染也就愈為深刻、持久。

從這個展覽以及綜合之前所見台灣盆景的印象,我以為目前的台灣盆景對自然的表現較為概念化,對自然的觀察也很膚淺,儘管,有時也會出現也讓人眼前一亮、景仰佩服的佳作,但絕大多數,都是閉門造車的產物,看一百盆跟看一盆的感受差不多,「千人一面」,在這裡不是什麼形容詞,而是得到了非常具體的呈現。同時,對樹木層次的機械分割和主觀臆造,也使人疑心作者的藝術素養和造型稟賦。


14876393537593.jpg


為什麼面對同一個展會或者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人那裡,感受會如此不同呢?

這就涉及到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觸及一個詞:見地。有時我們會說某某很有見地,某某的見地不怎麼樣,並且以此,來衡量、判斷這個人。可見,「見地」並不僅是一種抽象的思維,而是一個人認知水準的真實反映。在禪宗,見地直接關係修行成敗——見地不對,永無成日。但是這個「見地」又無法給予,它需要在每個人自己的心裡慢慢生長和建立。易菁先生說:「我們現在同時在看這盆花,然而在我心裡的花與在你心中的花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對花的見地不同。」

把這話拿到此處,同樣適用。

所以,爭論有時是沒有意義的。站在院子里和站在屋頂上,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樣的。在這裡,我隻是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知道這感受會引起島內同道(也包括許多大陸同仁)的反感,但不願就此糾纏,隻是將觀點如實呈出而已,笑罵由人。

有時我會想,為什麼「盆景」這種造型樣式,隻能在狹小的圈子裡交流與談論,引不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興趣,是社會各界人士不懂麼?

略備常識的人都知道,無論何種藝術形式,隻要達到一定的高度與水準,必會引起社會關注。據業內人士考證,盆景迄今已一千餘年的歷史。那麼我想問: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造型樣式,一直不能走進藝術殿堂,不被主流藝術認可,難道不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麼?

其實答案很明確:是我們自己的分量不足,藝術含量不夠。

所謂「文如其人」、「作品即人」,從一件作品中,完全可以窺見作者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的高低,也即由果知因。如果一個人當真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的懷抱浸泡留連過,那麼,他手下的盆景必不會如此簡單平庸,單調蒼白;如果一個人當真熱愛藝術,那麼,他對世界上如此豐饒的繪畫、雕塑、文學、攝影乃至音樂等資源必不會漠然視之,而是會主動學習,汲取吸收,在這個學習汲取的過程中,所謂「藝術修養」便會自然形成,沉澱為他的下意識。被眾多藝術作品滋養過的他,一旦拿起刀箭工具,剪裁枝葉時,相信這些「綠色營造」不會太過凡庸,而他的判斷,也不會錯到哪裡去。

說到底,是作者的視野和參照系,決定了作品的氣息和格局。


14876393542436.jpg


綜上所述,此次展會過分工藝化的傾向,其實是把盆景創作的形式和方法變成了技術,甚至隻剩下技術化的演示和操作。這種技術化的盆景,從外在講,是對當前越來越技術和商業化世界的投合,從內在講,是以技術的炫耀隔絕了對自然、對生命情感的表達。盆景走到這一步,還能稱為藝術嗎?

技術並非與自然對立,恰恰相反,它是自然的產物,是人在謳歌自然時的手段運用。為了將自然表現好,將感受表達真切,於是我們也就反覆地鑽研、探討技巧,以至於讓一些人從外部看去,誤以為藝術就是這些,甚至把它當作了全部。目前在盆景展會中盛行的「大師表演」即是此類,其中絕大多數,沒超越這個範圍。因此,有必要提醒並引起警覺的是,技術、技巧之類是極其重要的,但無論如何重要,它隻是工具,是導引我們通往目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非目的。技能進乎道,道同樣也可顯化為技,不管二者如何變幻,有一個前提始終無法略去,那就是「道」的存在,它是一切藝術創作的基石。

這個「道」具體到盆景中是什麼呢?回答也簡單:自然與情感。盆景是以土石樹木為載體,表現人在面對大自然時的觀察與態度。其對自然觀察的深入程度、提煉概括的精準程度以及獨特性之有無,呈現到觀者面前是清清楚楚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一目了然。就像這次展會中的作品一樣,再精良的外觀,也不能掩蓋自然氣息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匱乏。

而這種傾向非台灣盆景獨有,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盆景發展也正在向此靠攏、蔓延,尤其在一些經濟發達區域,在業已富裕起來的人群中間,此種情狀更為凸顯:注重樹種(於是有貴賤之分)、注重體量(愈大愈好)、注重技術(不厭瑣細)、注重配器(名貴為佳)、注重養護(「腦滿腸肥」),注重獎項(以摘金奪銀為旨歸),等等,愈演愈烈,終成潮流,蔚為大觀。這即是我所謂的「富貴病」。而該「病」的核心指征卻不是上述這些——以上傾向隻要不過分,對作品便有渲染、美化、提升的功效,尚不能稱之為「病」,但是,當它們與以下特點結合時,病態才算真正發作:

造型僵化,樣式趨同,無自然神髓。

不要小看這一點,僅此一點,便將它們與「藝術」拉開了距離。

好比一個模仿秀演員,在付出極大心力、窮盡種種手段以後,仍與模仿對象存在距離——再像也不是。


14876393549295.jpg


此病如何療治?

要我說,方劑很簡單,隻有兩味葯:走向自然,與之融匯;諦聽內心,慢慢沉澱。

隻有觀察細膩、表現精準,感情真摯、感受充盈,那種由內而外的觸發才會打動觀眾。

隻是,說來容易,做到極難。而且這兩者,都與「經濟」並無太多關聯。錢再多,在這也派不上用場。

此即本末之辨。顛倒過來,便是目前業內現象之種種。

在我本意,以此次展會為由頭,說出久在心裡的話,對今日蓬勃熱鬧的盆景發展稍作提醒,可同時又覺自己可笑,因為以我的覺知,這些話,說了也是白說,除了遭受白眼、不屑甚至反擊以外,再難收穫別的什麼了。

好在陳丹青早就有言:說話不一定要生效,重要的是把它說出來。那麼好,今天我也做一回堂吉柯德,呈出這無用的囉嗦,為這原本滑稽的世界,再添一絲荒誕瑣屑。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