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創造農業奇跡的五大秘訣
-
alphaP
- 12-30

它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水和耕地資源尤其短缺,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在中東沙漠上創造的農業奇跡已經成了世界上資源節約型農業的典範,它便是以色列,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呢?
秘訣一
實現品種與種子商品現代化
以色列十分注重開發研製作物新品種,他們利用生物遺傳基因和其他手段,不但培育出了品質優良,抗病抗蟲,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種子和種苗,還以先進的栽培技術指導農民種植。以色列每年向世界市場出口達3000萬美元的種子。
以色列的大田作物幾乎都是優質高產。如棉花,每0.067hm2可產優質皮棉0.37t,可製成0.12t纖維,每個勞動力每年生產價值10萬美元的棉花。再如柑橘,30年中,換種達80%以上,近5年內掛果園產量從1.3 t/0.067hm2增長到3.3t/0.067hm2,最高產量達4~5.3t/0.067hm2。由於以色列高度重視超常品種的研究,從而構成了從品種到商品的現代化生產過程。
秘訣二
擁有出色的滴灌技術
在以色列農耕區,每隔百多二百米就能看到地下埋藏著(為了減少蒸發)一米多直徑的黑色塑料儲水罐,從罐中引出的藍白色輸水干管,和大田上無數滴灌和噴灌系統相連,就是這些密如蛛網的澆灌管線,讓毫無生機的浩瀚沙海長出了品種繁多、高產穩產和無汙染的蔬果,不僅滿足了本國人的需要,還成為大宗的出口之物。
其中,水果中的柑橙、香瓜、西瓜、櫻桃、葡萄、草莓、柚子、檸檬,蔬菜中的甜椒、西紅柿、青豆、土豆、黃瓜、萵苣以及優質種子等暢銷歐美各國,贏得了「歐洲果園」和「冬季廚房」的美名。著名的「沙漠紅」西紅柿,更成為有口皆碑的世界名品。
滴灌技術的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植物根部土壤鋪設水管,並在管側開眼,配上微型開關,讓水流通過管線和滴頭,將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清水、肥料,一滴一滴幾乎毫不浪費地輸送到植物根部,就如自來水和電流通過管線進入千家萬戶一樣。
然而,讓水肥均衡地滲滴到每棵作物上,其實還要解決很多技術問題,如製造塑料管、接頭、滴頭和過濾器的材質,要保證在烈日暴曬和風沙侵襲下不堵不塞,耐酸鹼和抗老化。迄今,滴灌技術開發已完成第六代轉型,這些設備如維護得當,可連續使用15-20年。
秘訣三
實行科學自動化的管理
為了將澆灌之效發揮到最大,以色列的科學家將電腦控製系統引入到整個滴灌體系,一個個如電錶大小、內置電腦晶元的感應器直接架設到田頭,這些感應器能不間斷地監測土壤和植物的乾濕度和酸鹼度變化,自動調節滴灌時間和水量。
到目前為止,以色列90%以上的農田都已應用自動滴灌技術,10%的農田配備有微噴設備,5%的農田擁有移動噴灌設備。電腦控製的水、肥、農藥滴噴灌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
滴灌技術的應用,還突破舊式農耕須土地平坦的製約,即使在中等坡度的山地,也能進行種植,土地的使用率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說到以色列農業科學自動化的管理,就不得不提到以色列的奶業技術。
以色列奶牛場的生產設施比較完善,既有高度自動化的擠奶設備、飼餵設施、清糞設施等,也有經濟合理的牛房如以色列全部採用飼餵攪拌車喂牛,該車裝有自動取草料裝置,牛可以按設定的比率定量索取,然後直接送到飼餵棚很多養牛場都安裝了電腦控製的自動化糞便處理系統。
秘訣四
採用新式的農業種植技術
除了將滴灌技術引入農田外,以色列人還引入了大棚種植技術、微鹹水灌溉技術、生物授粉技術、電子和黏帶滅蟲技術,等等。
其實,在解決了水源的前提下,沙漠種植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烈日乾旱的沙漠,光合和蒸騰作用會更強,植物養分吸收更快,生長期縮短,加上溫差大,果實會更甜。此外,沙質土還較少患土壤鹽鹼化和板結的毛病。
新式農業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以色列的單位農田面積產量增產35%-500%。以平均8個月的生長期計算,這裡每1000平方米的大棚可以生產出20噸西紅柿,10噸青椒。
在南部沙漠上,大片柑橘和檸檬果園還採用電腦測定果實酸甜度,以決定最佳的採摘時機。收成時,農民坐著軌道車到田頭,以機械手採摘果實,然後用機械化手段進行包裝和運輸,24小時內水果就可以擺放在國內外貨架上了。
新疆阿勒泰市的將軍山,2000年引進了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在一塊海拔840-1101米、垂直落差261米的沙質坡地上,營造了一萬畝山林,結果,樹木總體成活率達98%。
以色列農民在 0.067 hm2溫室中,一季可收穫20萬支玫瑰、20t番茄,而大田番茄的產量隻有它的1/4。
塑料薄膜是溫室的主要覆蓋物,以色列十分重視薄膜的開發利用,現代塑料薄膜更加經久耐用,而且可以抗除蟲劑中硫化物的腐蝕,還能擋住陽光中對植物有害的部分光譜,像過濾器一樣,讓需要的紫外線進來,將最有效的光線,最大限度地分配給植物。
秘訣五
既注重「節流」也注重「開源」
對於滴水貴如油的以色列,滴灌技術的應用隻是「節流」的一面,在「開源」上,人們也不斷在想辦法。
第一個辦法就是掘井取水。地下水層較淺的地區,一般隻需挖100-200米就成功出水,一些地方則要鑽到1500米才能取到水。在以色列的南部,擁有不少世界最深的水井。打井取水的平均成本達到每米1500美元。
第二個辦法是千方百計蓄積雨水。以色列沙漠地區年均降雨量50-60毫米,降雨時間全部加起來,隻有短短的4個小時,把有限的降雨最大限度地存貯起來十分重要。因此,除了築壩攔水外,他們還挖建了星羅棋布的小水塘,用來收集雨水。為了防止陽光蒸發裡面的水,所有小水塘都加蓋遮陽。
第三個辦法是將海水淡化成微鹹水用於澆灌,但微鹹水並不適合所有植物。
以色列的滴灌技術雖然發達,但畢竟水資源有限,所以政府對農戶實行配額用水,水價也按含鹽量而定,淡水4謝克爾一噸(1謝克爾相當於人民幣2元),微鹹水則便宜一些。此外,政府對農業用水進行不少補貼,使農民受惠。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隻是有700萬人口的以色列,通過農業技術革新,實現了卓有成效的「沙漠農業革命」,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以色列隻有依靠發展專業科技才能贏得生存的戰鬥。」其寶貴的經驗和做法,為世界農業發展留下了極有益的啟示。
我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3.11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和18.03%。全國荒漠化國土面積達435.48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用全新理念、全新視覺,重新審視荒漠化的國土資源、用現代新科技大規模開發荒蕪國土資源,不僅能打造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新引擎,還能走出一條我國農民實現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作為新農人有必要對此作出思考。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