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知識+
  2. 生活竅門
  3. 生活常識

蓮子、掇隻、掇球,迷一般的紫砂壺

  • alphaP

  • 03-24

紫砂壺的魅力之一在於壺型的千變萬化,同一類壺型不同名家做的樣子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蓮子、掇隻、掇球,這幾種壺型最早是誰先出現的,有一種說法是最早是蓮子先出現的,明代問世。原始的蓮子器形,一圓疊一圓,從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現中國傳統寓意中的「連生貴子」。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一般講,「掇隻」是邵大亨原創,是由蓮子大壺改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蓋里也變化成雙層,這也許是掇落起來的最初起因吧。


後來馮友庭與程壽珍師徒把掇隻脖子加高,蓋更接近半圓型,壺鈕也更圓。這樣就象三個落起來的球,所以叫掇球。掇隻有圈足,緣於後來發現的一把大亨壺,就是說有大亨款的帶足壺。這把壺現在藏於上海許四海老師處。




【蓮子壺】


「蓮子壺」,明代問世,一說取象形,另說由古時南方煮蓮子粥所用蓮子罐衍變。佛家所謂「蓮又心生,心生萬相」。最早的「蓮子壺」流行於明崇禎年間,為「罐」狀,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蓋面略鼓,整體形似一顆蓮子。


14898418138622.jpg
潘虞榮製紫砂蓮子壺


蓮子壺的基本特點就是:整體飽滿,肩頸舒展,張弛有度,口蓋略大,弧形蓋頂與飽滿的身形呼應,融為一體。流、把線條過渡如行雲流水,整體視覺勻稱。壺把根部帶「尾巴」,即壺把底端帶垂耳,使用時可用無名指相抵,以免燙手。這個把扣的設計,也為日後區分蓮子和掇球了重要的辨識作用。但蓮子壺的整體外觀輪廓是不需要局限在純圓的概念里的,可略高或略矮。


【掇隻壺】


掇隻壺,是清道光年間的邵大亨創製的。掇隻壺,是蓮子演變出來的拉高版本。


清·高熙《茗壺說》稱:「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腸嘴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14898418139254.jpg
一位大師在認真的觀賞邵大亨紫砂掇隻壺


【掇球壺】

掇球壺也是邵大亨創製的。依靠哦部件和整體的輪廓表現多圓組合,似用圓規畫出。壺身、壺鈕為球體,壺蓋、壺流、壺把為半球體,壺蓋承上啟下。整體造型為簡明的靜態,卻有著鮮明的動勢,有著強勁的力度。飽滿敦實,渾樸醇厚,洗鍊含蓄。


14898418136358.jpg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14898418132158.jpg
程壽珍製掇球壺


「蓮子」壺與「掇隻」、「掇球」壺三者的基本區別:



從壺型發展看,是先有「蓮子」,再是「掇隻」,後是「掇球」。「掇球壺」是「掇隻壺」的變形。也有論者認為「掇球壺」由「蓮子壺」衍變過來,主要將「蓮子壺」把下的把扣去掉。


「掇球」壺與「掇隻」壺的基本區別是:前者強調「球」,故無足,圓蓋鼓凸;後者強調「隻」,故有足,圓蓋寬扁。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